Back to the fundamentals

#issue

世界上每天有人試圖教育你,怎麼活才是對的。

財富,競爭,積極;行善,和諧,謹慎。

除了少數執迷不悟的聖人,說服他人追隨自己的人生觀者,常常只願享受功勞,不願分擔風險。你會發現『人生是你自己的,你要為自己負責』這句話不會出現在皆大歡喜的場合,只會出現在達不到期待的時候,用來置身事外地嘲笑當事人的選擇有多爛。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說這句話,旁人有什麼資格置喙?如果不打算好壞都一同承擔,又憑什麼下指導棋,一邊干涉他人一邊大言不慚地説『我只是給你方向而已』?真相是,『不____就要被淘汰』只是一種情緒勒索,以確保資源被高度掌握在同類手中,而非異己。

講個秘密,『不怎樣怎樣就會有最糟糕的下場』的說辭完全是騙人的,若真如他們所說,那麼居於弱勢的人事物全都該瞬間滅絕,但顯然並非如此。我們仍然見得到小型草食動物、樹懶、紙本書、古蹟、CD player,而且原始部落、身障人士、傳統產業、冷門科系、甚至變態狂,全都活得好好的。萬物未必生而平等,但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,即使活得像廢柴和爛泥也一樣。宇宙海納百川,同時具有相互制衡的無限智慧。真相是,無論你想怎麼活,命運都會為你預備一條活路。

獨立思考啊,兄弟姐妹們。而我也不會像他們一樣,將我相信的強加於你;因為每個人的基石都是量身定做的。

env()

這是個表裡不一的時代。
一方面提倡換位思考,另一方面更加自我中心。
對外大力宣揚多元價值,內心往同溫層迅速靠攏。

這也是個自相矛盾的時代。
迫不及待地剷除前朝遺蹟,卻妄想自己的成就永世流傳;人人搶著發明輪子,只要上面刻著自己名字。
利益相符時說『do you a favor』,他人成功我要參與;利益衝突時卻說『nothing personal』,一切損失與我無關。

視聽如此混淆,雙標如此理直氣壯,如果沒有蹲好『自己』這個馬步,人云亦云隨波逐流,吃了虧也求償無門。

『愛自己』三個字得到前所未有的迴響與認同,想看不到聽不到都難。這表示『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』的古訓已經徹底失敗,人類早晚抗拒不了滿足自己的誘惑,誰有餘力談犧牲奉獻?取而代之的是制衡與談判。假如務實一點,人人都顧好自己,或許有望在這個左支右絀的時代,稍微達成健康的平衡。

好,那就來談『愛自己』,大談特談。

『愛自己』不是新玩意,只是換個詞彙來宣告這時代的原創權,講成像首次問世的新發明一般。『自愛』『反求諸己』『回到內在的權威』等等,都是類似的概念。『愛自己』不一定得燒殺擄掠、依附勒索,『自給自足』才是愛自己的精髓,也是永續發展的動能。在與其他個體和平共存的前提下,還有空間可以做很多事。

preset()

頂樓倒塌時,先往下看看地基 – 馬斯洛框架

我不是心理專家,但我認為馬斯洛框架適合所有人,簡單明瞭,而且層與層之間的關係是神比喻。金字塔上層的倒塌是來自底層的崩壞,不能只顧著在上層擦脂抹粉,而是該回到低一層,看看到底少了什麼。

生理需求是地下室,很多人生難題的真實原因,竟然只是沒睡飽。一樓是安全需求,它如此基本卻常沒修好,被高壓又超速的社會一考驗就破綻百出。不論你的問題來自家庭還是事業,創傷會以難以辨認的面貌出現,成為無形的障礙。釐清恐懼與悲觀的來源,在矯正它前不要急著做別的事,就像腿斷了不要急著鍛鍊,病沒治好不要急著進補,不要覺得浪費時間,不要忙著 deadline-driven。越是高級關卡,越無法用蠻力突破,累積深度,想好每個下一步,做正確的事。

framework()

命運真是不遺餘力地插手,看得我眼花撩亂。或許祂早就認為我心目中的滿意結果都是幻想,因此在時間浪費完之前沒收我的控制權,以免我更老時爬不起來。祂以鐵腕風格配合各種黑天鵝事件,迅速執行事實驗證,必要時,以意外的重擊迫使我剔除不必要的懸念,重新取代為合理的選項。但以結果論,我並未感到退而求其次,反而聚焦在更適切的方向。

起手式 – 找到正確的詞彙與自己溝通

能正中靶心的詞彙對每個人都不同,能引起反彈的詞彙對每個人也不同,吾之蜜糖,彼之砒霜。小心那種喜歡搶奪解釋權的傢伙,『你的意思就跟我説的一樣嘛』『那不就是___的意思嗎?』,不行,不能隨便迎合。千萬別小看語言對感官的潛在影響,那就是為什麼 Buzz word 最後大部分被濫用,成為充斥雜訊和錯誤解讀的垃圾場。

就像 Inception 裡的 Totem,李奧納多的陀螺,哈利波特裡每位巫師的魔杖,不管乍看之下有多像,我不能錯用別人的,別人也不能用我的。我的陀螺是:『我能處理這件事』,絕不是『我有信心___會成功』,也不是『我覺得___是好事』云云。同義詞絕非多餘的發明,守護好自己的陀螺,也尊重別人的陀螺,不要任意奪取當事人的話語權以突顯自己的聰明。

清理腦內的房間 早做決定

很多事當時做不了決定,以為過一段時間會有答案。然而大腦就像房屋一樣,別以為不需要的東西放著也無所謂,久了一樣會發霉長蜘蛛網。有些選項甚至是無論如何不想選的,卻不明所以的保留著,以為這樣比較安全。過多的選項造成資訊過載,最終演變成猶豫不決、決策障礙、累積焦慮的惡性循環。

那就是為什麼幫助囤積癖斷捨離的節目如此受歡迎,每次我們發現被不必要的事物囚禁,只要簡單騰出空間就能脫困,回復正常運轉。

光是盤點自己的能力,就能獲得信心

自信或自卑永遠是比較而來,但這樣只有看到差異的一角,反而忽略了全貌。我聽過一位網友精闢的說法:『自信的人常會陷入懷才不遇的感嘆,而自卑的人會自責自己還不夠好。』『覺得自己很棒』或『認為自己不行』都是沒有根據的想像,『盤點目前有什麼能力』才是合乎科學的事實查核。信心不是憑空而來,盤點能力可以讓自信的人承認困難的存在,不盲目相信好事;讓自卑的人對過去有更客觀的認知,意識到自己解決過什麼問題。

堅守自己的節奏 專注在單一目標

每個人有自己配套的行事方針,東拼西湊用別人的只會一事無成。按照自己的步調,才能看清楚什麼是對的目標和途徑,然後貫徹到底去完成。寧願被責備速度緩慢,不要被責備結果乏善可陳,好的成果能大幅彌補速度不足的缺陷。Deadline-driven 只會讓人搞錯重點,用急迫來假裝重要,遇到更有深度的目標時,這種廉價的壓力一點幫助都沒有。放棄 deadline-driven 才能重新聚焦在最終的目的和最重要的事項,進步才能累積,創造才有可能發生。如果有人一直迫使你偏離目標(就算你的目標是躺平也行),這個也好那個也要,早點離開那個環境。

等待是重要的策略

『Doctor-X』大門未知子憑著高超的手術技巧,面對任何個案總是無往不利,棘手的病患在她手中總是化險為夷。有一集大門未知子面對一個稀有的心臟病患,她遲疑了。試了幾種方法都沒有動靜,看來『私、失敗しないので』的豪語終於要破功。

出乎意料地,她走出手術室,看來不打算做任何事,旁人都以為她要放棄。事實上她不趕時間,她等。

果然,等到病患自體恢復到能反應時,手術瞬間就破解關卡順利結束。這個個案成功的關鍵就是『時間』。

相信你我都遇過『無論如何努力,事情都不會往預期的方向發展』的困境。如果你把問題全部怪罪在自己身上,或是全怪在身處困境的當事人身上,未免過於自大,以為全世界掌控在自己手中,低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力。無論你從前多麼相信人定勝天,任何策略總有它的極限。或許『等待』就是一條你沒想過的路,遇到瓶頸先做點別的事,等物換星移現實的條件改變,新的出路才會現身。

比起設定目標,培養長期模式更為重要

人們總是以為現在的努力是為了確保將來的幸福。

真相是,努力與幸福都是不斷流動的資產,現在的努力只能供應現在的幸福,有累積也會有消耗,無法凍結成一個不朽的將來。減重、求知、聲望都是,今天減重明天還是會胖,今天學習明天還是會忘,今天的英雄明年變成路人。你說這是薛西佛斯推大石?沒有錯。薛西佛斯故事的重心已經不在攻頂,而在推的動作本身,因為這樣的條件下,大石留在山頂的機會本來就微乎其微。讓大石某些時候能短暫登頂,這才是薛西佛斯的高光時刻。

一個不太痛苦模式,能永續運轉的機會一定比較大。運動也好,學習也好,理財也好人際關係也好。每天正分大於負分就等於連續獲利,所謂的長期持有是應該是這麼回事。

API()

儘早建立人設

很多人叫我憤青(現在是憤中了),因為人們只有時間看封面而已。

從前的用詞叫『形象』,但形象講的是別人怎麼看自己。『人設』除了別人怎麼看自己外,也包含自己怎麼看自己。

有些人總是忘東忘西製造麻煩,有些人口不擇言到處得罪,但只要行之有年不思改進(?),竟然可以被合理化成這是『個人特色』,『他就是這樣的人,不要太在意』。時間會讓惹麻煩變成有益的習慣?會讓碎嘴變成令人愉悅的特質?當然沒有。真相是,就像馬路三寶,大多數駕駛人都知道避開為妙。不是三寶本人改過自新,而是其他人做好了決定:或繞過,停止浪費時間跟不可理喻的對象糾纏;或接受,視而不見假裝一切很美好;或輾壓,然後讓自己的生活順利進行下去。

這不是把自我約束的責任丟給別人嗎?沒錯。而且彼此也沒有太多磨合的誠意?是的。如同最開始所說,假如任何地方都有活路,何需執著於一個人一個去處?或許由宇宙更在意宏觀的平衡,人們犧牲少部分自己的資源,來換取更大的便利與安全,不算太大的問題。

人們互相埋怨,未必是因為真正的好壞,而是因為事實和期待的落差。與其裝作好人不如及早如實呈現,當然,你內心是什麼樣子,如實呈現也會是什麼樣子,應該沒有人喜歡被自己和別人一同厭惡。因此最好的辦法是,好好打理你自己。

說服的重要部分是『揭示過程』

可以這樣說,人們在沒有了解彼此之前,預設值就是對立的。

每個人最在意的人都是自己,沒有多餘的注意力可以分給別人。因此,如果你不是公眾人物,整天懷疑別人怎麼看自己,事實上花太多時間思考人際關係浪費精力。相反的,假設別人會完整觀察自己,以為對方已經清楚所以懶得解釋,那就是花太少時間思考人際關係了。

不了解的事就會腦補,腦補多半會是錯誤資訊。假如你常到處碰壁,只不過是正確資訊根本沒進到他人的視野。花時間解釋,我是怎樣怎樣做的,因為這種那種的理由,越是具體越沒有誤會的空間。

平等互惠才是永續之路

這件事蠻弔詭的,照直覺理解,付出越多應該得到越多的感謝和回報,也能站上更高的道德位置,其實不然。

當付出越多時,什麼是多什麼是少的標準漸漸位移了。人不容易互相著想,倒是容易互相索取,越是配合,越被要求更加配合,越想被感謝,越是得不到感謝,付出與接受的雙方都沒有發覺『怎樣才算是合理與滿意』或『我該涉入到什麼程度』的判斷逐漸扭曲。或許最近很熱門的『建立界線』有其道理,倒不是說非要這麼不客氣醜話説在前頭不可,而是內心有個量力而為或適可而止的拿捏,並儘早與對方建立默契,以免雙方都人仰馬翻還互相反目。

公司本來就是一個自爽的團體

你說管理和專業應該有客觀的標準?沒錯,但要怎麼運用這個標準,除了專業的運作,同時也充滿人們的自由心證。

儘管沒有人願意承認,合理不合理,獲利不獲利,從來都不是第一要務。所以才會聽到『我們有我們的理念,不光是賺錢而已』這種說辭。日劇『我要準時下班』早就揭露了這個奧秘,『不是員工(含主管)為公司而存在,而是公司為員工而存在。』乍聽之下多麼人性化,事實上用了另一個説法描述真相。而階級越高的人越有權力定義什麼是『爽』,該為了什麼而存在;其他人的問題,不是有沒有能力,而是願不願意,最後就集合成一批抱團取暖自得其樂的巨型同溫層。

難道公司完全無法因理性的目標而存在?那些創業者宣稱的『增加營收』『改善社會』全都是鬼扯?也不盡然,但回想一下馬斯洛框架吧。只有在本能的情感需求滿足後,人才能開始理性思考,衣食足而後知榮辱。因此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,先滿足你的老闆,才有機會實現錄取這份工作時,徵才啟事上寫的種種華麗辭藻。

然後別忘了,本末倒置還是有賺有賠,入坑前請先設立停損點。

constructor()

存在即是價值

我不喜歡『接納自己』那種委屈求全的氣息,也不喜歡『相信自己是最棒的』那副草包德性。回到一開始,弱勢的人事物都活得好好的,幼兒童沒有生產力還專門惹麻煩,但卻是父母的成就來源;家中長者不去工作,卻是家人的安心來源。每個存在對於世界上的某個角落的人都有特定的意義,也許活得好好的本身就是一種正面價值,不需要世俗的標準來證明,旁人也沒有權力左右。

因此,不論你對於自己的看法如何,無需懷疑自己存在的必要性。存在本身就是意義,宇宙已經為你備好一個位置,而你所有的經歷,有一天都會化為無形的資產。

廣告

萬事的尺度

git checkout -b year_2021

身為貓科動物,我知道自己剩八條命,在不知不覺中少了一條。

講出『四十不惑』的人簡直是妖言惑眾,這段話最後一句是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』,可見不受古代壽命的限制,應該也適用於現代才對。然而,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謊言,如果以七十為時間跨距,四十才是各種大惑的開始。

命運像趕進度似的不斷插手,不再理會我一貫討價還價的態度,不時被迫砍掉重練,無法沙盤推演,所謂的累積不過是一陣陣過眼雲煙。我意識到週期性的暗夜又將來襲,不論怎麼調整我的期待,依然受到宇宙的懲罰(?)。從 2020 年底開始,不只是有形的右手骨折,還有接踵而來的蝴蝶效應。我懷疑我的潛意識也被偷偷動了手腳。

五年來印證了記錄的意義就像另一種存款,為每次滅絕儲備清醒的自己。我暗自慶幸,過去每個最痛苦的時刻,都能憑著僅存的一絲理智,依據當下僅有的資源,做出正確的決定。『即使前進有限,也不能節節敗退』,這是各種有形無形的走投無路後,所留下最樸實無華的想法。

(不小心點進來的,這篇有一萬字左右,不打算過度刪減潤飾,否則就失去了如實記錄的意義。確定你真的想看,否則不要隨便看下去。視負能量為罪大惡極的人,請接受負能量也代表部分的事實,而且也是多元思想的一種。)

2021/6

git commit -m ‘選擇’

那種『與有榮焉』的感覺恐怕要永遠消失在我人生中了。

我相信這其中沒有多少惡意,但也不想一再很方便的被推到角落。為什麼要試著體諒的總是我,為什麼總帶著欲言又止的態度,為什麼在我只剩左手的時候還要逼我。

有權力的一方才能真正做選擇,沒有權力的只能妥協,還要硬被說成『這是你自己的選擇』。不要就拉倒不算選擇,挖洞還問你願不願意跳下去更不算選擇。把『妥協』顛倒成『選擇』是統治者的遊戲,後人卻盲目仿效以突顯自己的超然。

而整個部落裡最有權力的人早就選完了,還要不時上演『賜選擇給眾下位者』的劇情。

我的選擇從來沒變,只是一直不被承認而已。反覆徵詢我意願的人,只是希望我有一天放棄。至於外面那些看似充滿『彈性』,滿口答應實際上卻七折八扣的人,繼續奉行他們的生存之道吧,我不想學。

迂迴的措辭我聽不懂,到頭來只得到徒具形式的回應。如果『先為自己想』是那麼理直氣壯,或『為了團體好』單純是就事論事,就沒有閃躲的必要。如果誰私下安排了面面俱到的計畫,只需要合乎邏輯的解釋就能說服我。『坦率』是起碼的誠意,難道從頭到尾都只是我一廂情願,一切不過都是階段性的策略而已?

有時候並非一切都關乎實質,更重要的是價值觀,我深信『共好』比打打殺殺更能產生各自所需的利益,就算我過於主觀好了,但這裡有誰不是追隨著自己的主觀?假設這裡有十件事情,其中九件是好的,但有一兩件是致命的,再痛也只能割捨那九件,以免致命的毒素讓整棵樹腐爛。如果一切都得迫不得已才能成立,那表示這個地方病得不輕。殺敵三千自損一萬,看來怎麼都躲不掉。何況不能成敵。

以我的智商想像不出機關算盡的版本,我假設彼此基於善意,卻無法從中受惠。每種策略都有它的極限,換一條路努力並不等於放棄,也許這一回合打不開的死結,在另一個時空才能找到答案。

我捫心自問已竭盡所能,絕非某些人認為的多所保留。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份生計而已,如果我所能提供的在他人眼中是如此微不足道,只好我來解決。改變從來不保證是好的,假如有值得的人因此得到他所想要的勝利,就當作值得;而這段歷程,最好在將來能自證它光明的意義。

2021/7

git commit -m ‘根’

浪費了半個月什麼也沒做,我將自己從土裡連根拔起。有許多天我發著低燒,像是浸泡在又濃又熱的酸性液體當中,事實上也無法做什麼。

不要小看時間的力量,不論好或壞,時間都會堅定的刻下印記。我刻意躲開過去八年的任何蛛絲馬跡,以免失落感像土石流一般襲捲而來。

神哥問,『你會帶著 離開嗎?』

我忍不住笑出來。你永遠懂得把最重要的線索藏在談笑風生裡。

我沒有恨,甚至還有餘力心存感激。但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用到『遺憾』兩個字,就是現在。

git commit -m ‘BEST.’

我單純只是想好好活著而已。

其實你永遠無法因為做到『最好』而感受到幸福。如果你沒有做到最好,就會一直感受到自己的不足,無法趕上環境的要求;如果你已經做到最好,就會開始覺得原地踏步,認為自己與環境能互相給予的也就是這樣了。接著你就晉級到下一階段打怪,或落入蠻荒之地重頭開始,然後繼續覺得自己不足。無限循環。

那就是為什麼越是功成名就的人,越是覺得匱乏,因爲你永遠處在一個落寞的心情。完美主義者認為做到最好才夠,但真相是因『最好』而感受到『幸福』這個頂點是不存在的,原來所謂的『最好』是無窮無盡的,或它實質的內容不是你所喜歡的。不止影響自己,也會變得無法給周圍人事物『最好』甚至『夠好』的評價。

不同於傳統鼓勵的『不滿現狀』,幸福的秘訣就是『滿足現狀』。沒打錯字。

========

這時我還不知道,此刻我只過了彭山隧道,後面還有雪山隧道在等著我。

2021/8

git commit -m 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’

有種強烈的既視感,但又從來沒有一次像這樣陷入迷霧。

像從繁華市中心掉進那個影子剝離的人們所住的街。高牆裡有圖書館和森林,一切不自然地存在著但又自我完整。人們沒有心,心藉著夢讀的手釋放到空氣中,然後灰飛煙滅。

我真的能從此好好活著嗎?又或許我自母體剝離,現實世界是一艘破爛的太空船。重要的東西永遠死去,而我只能與孤寂的現實共存。

========

馬修・麥康納(沒錯就是那個好萊塢明星,但我認為他有資格被稱為哲學家。)在他的自傳『綠燈』中講了個故事。

學生時期有一年他去澳洲交換寄宿,但不幸碰上變態的寄宿家庭,還差點遭到變相軟禁,這是他如何挺過精神凌遲的過程。

『對,我被迫踏入冬天。我被迫觀望自己的內心。因為我身邊沒有別人,我什麼都沒有。我失去了支柱。沒有爸媽,沒有朋友,沒有女友,沒有頂尖成績,沒有電話,沒有卡車,也不是大帥哥。我還有門禁。

那年造就了今天的我。那年我被迫發現了自己。

那年也種下了至今持續指引我的想法種子:生命很艱難。壞事總會發生。我們使壞事發生。對我而言,我必然得在那待上一整年,因為我答應對方了。我向自己立下了自主義務,也沒有回頭路。所以我變得充滿相對性,我否認督利一家人都瘋了。那是場危機。只是我不承認那是危機。我停滯不前,直到自己越過了終點線。我堅持下去,我維護了我父親的氣節。

當我近乎發狂時,就不斷告訴自己:我待在那,是為了經歷一場教訓,其中總會有一線希望,我也得經歷千辛萬苦才能抵達彼岸,我也辦到了。少了陰影,我們就無法徹底欣賞光明。我們得失去平衡,才能找到立足點。縱身一躍比摔落好,因此我找到了今天的地位。

綠燈。』

========

我有點懂你們說的『愛自己』是什麼了,但我仍覺得這個講法過於草率容易誤導。任意傷害和利用會迅速招致惡果,如果換成『信任自己』『與自己同在』會好得多。得先讓自我變得健康,圍繞在周圍的一切才會步上正軌,並因而受惠。

2021/9

git commit -m ‘永凍土’

一片死寂。那種浸泡在又濃又熱的酸性液體中的感覺,怎樣都不會結束。

我不確定我在這裡做什麼,周圍的一切都與我無關。任何迅速攻城掠地的嘗試都徒勞無功,連鬥志這鐵打的夥伴都將棄我而去。

參加兩個線上 conference 也滅不掉虛無,話說我現在聽這些又有什麼用呢。

每天我都得徒步走上好幾公里,胡亂的狂練瑜伽,甚至漫無目標的接幾支 API,以維持心智的正常。我明白這類似囚禁在動物園內的動物所產生的刻板行為,但套用到人類身上,就美其名稱為『鍛鍊』。

我深信我無端受到了懲罰,著陸在一片永凍土上。不但沒有發芽的一天,而且宇宙正在肢解我的殘骸。

========

每當低潮的年份,我都會想起在 SCAD 的那幾年。

我們一行人應該是同屆裡最衰的新生。第一次獨立出國就遇到颶風,班機全部誤點取消,只好用還沒練成的破爛英文,在兩個中轉機場裡遊蕩求生好幾天。行李差點被蹩腳的航空公司弄丟,也沒有任何誤點補助,用不甚充裕的旅費進 LA 城裡窩一晚。最後破紀錄,從台灣飛到美國東岸總計用掉七十二小時。

儘管我一再確認我只是申請數位媒體設計的科系,在台灣並不知道這個學位要上這麼多的英文課和美學科目。第一學期在跌跌撞撞中勉強撐過,回台放寒假時收到成績單,備註欄標著 『Dismiss』幾個英文字。

以當時的英文程度,不能徹底了解這個字的意思,一查不只是晴天霹靂可以形容。那是『退學』的意思。

如果真的被退學,那代表大三下開始一年多挑燈夜戰的準備全部付諸東流,家裡投入近百萬的首年學雜費也丟到水裡。我決定暫時不跟任何人商量,回學校再弄清楚事情始末,先忍過在台剩下的幾天假期,隨後飛往西岸親戚家短暫停留。

在親戚家的幾天無疑是度日如年,我一邊要假裝正常應付各方的熱情,一邊要頂著時差東奔西跑的參加華人新年,家庭聚會中一桌桌葷腥的年菜提不起任何胃口。最後幾天跟著一大票人到鄰州出遊更是形同行屍走肉,要翻出當時的照片才能想起在哪裏做了什麼。

好不容易回到東岸學校,直奔 Admission Office 拿出成績單問職員,我是不是真的被退學。

辦公桌前的女士滿臉疑惑地說,『應該不至於啊。』

接著她撥了幾通電話,又走進後面辦公室問了像是主管的人,『兩科 C 一科 B,沒有 F。成績是不好,頂多是 probation,但不到退學的標準。非常抱歉這是我們的疏失。』

你們知道這疏失有多要命嗎。

其中一科補交的英文報告還被快遞公司 delay 了。但美國人的規矩,rule is rule.

第二年竟有荒謬的西洋藝術史,不但要分組討論還有更多艱澀的英文。分組的時候老美對亞洲學生避之惟恐不及,因此我們只能拿出亞洲大絕招死記硬背,交著自己也不知所云的考卷和報告。我又在差一分就達標中飲恨,again, rule is rule. 一分之差,我失去了獎學金。

這時台灣傳來我媽動了手術的消息,那個整天 cream cheese bagel 和可樂不離手的胖教授只會建議我去找駐校輔導師談談。我去了,但跟一個陌生人用第二語言講他不了解的事,實在很難有什麼共鳴。

私校斂財的方式無奇不有。當年是叫第三年的應屆畢業生去『實習』,可以去企業申請實習,也可以在學校當『助教』。因為實習要算學分,所以還要交學費給學校。

你沒聽錯,當學校的助教,還要倒貼學費給學校,以便畢業。

大部分亞洲學生只能屈服,誰叫 S 城位於鳥不生蛋的美國鄉下,連老美申請到企業實習的都是鳳毛麟角,何況是連講英文都二二六六的阿三和亞洲仔。距離最近的大城亞特蘭大成功率也不算高,而且又是一筆錢。

但我意識到我僅存的武器。在這滿地都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學校,會寫程式的人一隻手就數得出來,而我是其中之一。這點在第二年就發威過,美國同學樂意與我同組,某堂課全班一半人的作業我都經手過。猴子當大王不是假的,而我正好是個程序猿。有個韓國同學硬是邀我去他家寫了一整天,不過只請我吃炸醬麵也太小氣了點,幸好以後他常主動問我要不要搭他的便車,算是有誠意。

硬著頭皮找了一堂互動設計課去求教授讓我當助教,對方竟欣然接受。接下來這學期,全班三分之一學生的作業我都碰過,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抄這三分之一的,或隨便亂寫。還有別班的教授課堂中從樓上跑下來,只為了問一個程式的小問題,該說這學校當時的水準真是差嗎。比起『母校』現在的業界名聲,我毫不懷疑我們這些先遣炮灰的學費,成就了這所學校的今天的高度。

前幾年給我 C 的冤家教授們,這回竟紛紛奉送了 A。他們評分的標準實在難以捉摸,我懷疑他們是否只是同情我。

第三年不算有大風大浪,除了常常要半夜跟同學諜對諜的搶機器跑 3D 建模,然後又接到我爸過世的消息以外。

接下來的人生沒有比較容易,但從絕境中生還的這三年,成了我在遭遇關卡時遮風蔽雨的港灣。雖然不確定還能這樣載浮載沉上沖下洗的玩幾次,但這三年已幻化為開車疾馳在美國 highway 上,車窗吹進來颯爽的風。

========

努力不一定能加速事情的進展,在谷底時,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,就是盡量避免做傻事,經歷你該經歷的,還有學習等待。

2021/10

git commit -m ‘理性的齒輪’

差不多是時候,從史前大滅絕的餘燼中抽離。

我試著重新將工作看成純粹理性的一件事情。

公司的主要活動就是安排能做的人到必須做的事情上。假如某甲不能做A事情,就換某乙來做,而某甲也不會沒用,他可以去做B事情,即使最小的C事情也會有個某丙來做。公司就是個組合齒輪來運作的機器,只要安得上機器的齒輪都是必要的,不分貴賤。一旦少一個齒輪,整台機器的結構就可能鬆動,需要重新調校。誰該去做什麼要定期重新評估,萬一有個完全安不上機器的齒輪,就是招募問題;又或是有個沒有他就無法運作,也找不到代打的齒輪,就是管理問題。

如果人可以進步,但本質無法改變,那歧視也沒有用。唯一為甲乙丙貼上的標價就是薪水。薪水已經充分表達公司對個人的評價,不需要別的。

有些公司喜歡用『價值認同』『革命情感』『承諾』來驅策(勒索?)員工,但基於什麼樣的動機來工作,是愛好權力,追求卓越,或單純養家?是否有熱情和企圖心?是否全心奉獻而忠誠?是否樂在其中是否感到驕傲?甚至戴上面具,都是個人的自由,不見得跟工作成效有直接關係,更不是公司該干涉的事情。

世上不存在任何一種工作跟個人志向完全契合,人人都是在磨合中前進。

主管的任務是一開始說的,安排能做的人到必須做的事情上,不是在忠誠度上做文章。訴諸情感最終只會造成無謂的傷害而已,某個齒輪走掉或壞掉,必須重調整台機器的成本很有可能比原本以為的更高,這才是那個齒輪的實際價值。

評估也不是一個情感(承諾)問題。

評估是依據目前可靠的資訊來反映事實,硬是要連後面持續變動的因素也納入考量,永遠也估不出來。如果這個變動因素可以確定,他就不是變動因素,而是確定因素。評估當然會滾動調整,談承諾談犧牲奉獻不但脫離現實,也會製造不必要的情感問題。

最近這個 Scrum 教練講得挺直白,誰做就誰評估,硬要跟負責這個案子的某乙說,某甲怎麼就能比你快一週,那就叫某甲來做啊。No offense.

既然是純粹理性的衡量,沒有不能透明討論的理由。真要談情感問題也不是以同事或主管的立場來談,要談,跳脫公司角色回到個人身份再來談。

工作是腦力和體力的勞動,如果還要加上情緒勞動,是故意挑起人類的弱點。企圖收割革命情感帶來的紅利,又想迴避因而引發的依賴,不免有自助餐之嫌。

你說只有我才會把戲當作真,把工作和革命情感扯上關係?對不起,的確是我的錯。

========

跟一個走淡定風的資深同事很公式化地聊了一下,問她這幾年做過最喜歡的專案是哪一個?她想了一陣竟然答不上來,只說沒有喜不喜歡,就是工作啊。

她工作表現不好嗎?正好相反,她是穩健接棒的保證。

呃,果然,理性的齒輪。工作快不快樂和表現好不好沒有絕對的關係,也完全不影響這間公司的表現。原來好好活著的秘訣,就是保持微妙的距離。

這樣說來,不是每分每秒都得那麼熱血高漲,我也沒有義務因他人的需要,一直表現出興致高昂的樣子。正面積極的口號已經喊夠了,允許不正面的存在,是一種德政。

2021/11

git commit -m ‘命運之輪’

我開始回想過去這萬念俱灰的四個月代表著什麼意義。

或許是考驗我是否挺得住,等我準備好;而不是胡亂投入另一場戰爭來當作救贖。

身處低谷不是永遠,志得意滿亦非永恆。依附在特定人事物上的自我終將殞滅,無入而不自得才能無懈可擊。

今天腦中浮現了這段聖經經文:

『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著標竿直跑。』(腓立比書 3:13-14)

為什麼要忘記背後才能努力面前的?這句話也太過自信,預期未來能得到更多,過去無足珍惜。那只不過是因為寫這句話的人過去乏善可陳而已。

到了這個階段,就像成樹埋在土裡的根已經錯綜複雜,過去是未來的基石,想頭也不回地拋棄過去,不過是意氣用事罷了。現代流行用『斷捨離』突顯自己的睿智,其實跟吃感冒藥治百病也差不多。

我所需要的一切解答,過去都給過我。不論是藉由難堪的挫敗,還是意外的幸運。比起六年前的那場劫數,我從地上爬起來的速度,似乎變快了一些。

眼前我一無所有,但同時萬事俱備。

命運之輪似乎開始轉動,但我不想也不需忘記背後,我謹記他人贈與我的一切,並且審慎樂觀。

也許我老了會信教吧。

2021/12

git commit -m ‘困獸之鬥’

已經是第二個專案胎死腹中,跟著兩隊不同的人馬陪公子純讀書好幾個月,人們表示這是罕見的籤王。

想講『看吧,你活該又愚蠢,總算咎由自取』的人,你盡量講,我不在乎。

唯一可能並肩作戰的傢伙,竟揮揮衣袖揚長而去。當初會做這個決定,多少也是因為他。

經過一再兒戲般的事與願違,我不曉得命運之輪是正著轉,還是倒著轉。國師每個月都說我的星座會遇到意料外的良機,我只遇到意料外的天災。

人們說問題不在我。假如是真的,那我連個著力點都沒有。人家有需要我來拯救嗎,我存在的作用只是一尊吉祥物。

嘿嘿嘿,讓你對絕境麻木的方法,是比絕境更絕。你輕易地忘記自怨自艾,不得不起身捍衛,因為真正攸關生死。我感覺到一點怒,熟悉的鬥志正在借屍還魂。

我想過得爽(自己定義),我想最終心滿意足地死去。宇宙不給我任何支持,那我就自己來。我不想配合慢吞吞的繁文縟節,也不想適應習以為常的半途而廢,為什麼總得重新改造我的看法,那不是自我實現,更像退化性的洗腦催眠。

成功的要素,repetition, iteration, variation. 首先要觀察既有的 pattern, 才有辦法執行 repetition(對,我就愛晶晶體,打我啊)。不管是巴菲特還是村上春樹,每天重複相同的作息到偏執的程度,不在乎被視為不求進步,造就他們成功的道路。

我開始有一點惡作劇的症頭,八成是好了傷口忘了痛,與世隔絕幾個月忘了外頭的險惡。每一回配合宇宙剝除層層無謂的自尊,臉皮就成正比的變厚。除了最老還在學寫 code 的記錄,看還有沒有其他記錄可以打破。

話說回來,免不了為了在乎不該在乎的人和事而受到傷害,這是弱點。

我告訴自己要習慣這種起伏,亢奮不是常態,稍稍低落才是。

git commit -m ‘麵包屑’

年底,像是某種報復性的取暖,大小同學會一場場的在辦。聯絡時總會發現每班有一兩個人,值此英年已撒手人寰。而另一些人對『尋人』這件事有點過熱了,搶著出些近似跟蹤狂的歪主意。當大部分的寄託流失,能抓住的只剩這根浮木嗎?幸好,身為獨生子女和多重認證的孤僻鬼,自給自足這點對我而言並不陌生。

幸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?同輩大多數做著安穩的工作,對挑戰自我不甚熱衷的人反而超乎預期的達標。也許我一直把標準定錯,話說回來,依據當下掌握的資源和價值觀訂定標準,又有什麼錯?我還應該退多少步想才算是對?

我開始對一天做的所有事情計時,藉此清醒地知道活著都幹了些什麼,以免混混噩噩就走到了終點。

2022/1

git commit -m ‘基石’

現況看不出有任何起色,唯一能提的是共事的人看起來有點意思。

想法很簡單,依據當下的已經明朗的決策,選一個可行的方法去做就是了。沒有因為『一定要比達到標準做得更好更多』,故意忽略已知的風險,就算暫且衝刺也能拉回來。因為過度設想不一定能加分,甚至可能適得其反。想想這種策略也挺北歐風的,所謂的 “Logam"。

過去一再被訓練縝密而全面的思考,將任何能想到的細節推到極致,卻陷自己於進退不得的困境。『多走一哩』並非放諸四海皆準,有時只會製造出不必要死結。

看了過去幾年的回顧,我似乎發現了問題所在:因為我們忘掉了追求的喜悅,開始拼命計較得失。

依照往例,無論我多麼衰小,也一定要做點什麼,以證明自己經得起試煉,而非只曉得逃避。我一向無法苟同『逃避可恥但有用』的論調,往後也不打算改變。搞不好就是過去無意間逃避了什麼,以致於成為現在的軟肋。

從現在起,『產出』是唯一目標,花費任何時間精神、選擇任何學習主題,都要圍繞著產出。不論接下來怎麼決定,產出就像鍛鍊身體,對任一條路都有所助益。底層的硬體健全,再去討論疊加在上的系統和軟體高不高明,才有意義。況且在這個當下,deadline 終於沒那麼重要,至少不像從前全體走火入魔般的偏執。不想馬上做決定,也不是一種罪。

Scrum 不就在比照人生嗎?先解決眼前的問題,未來不就走一步算一步嗎?

『自我賦能(empower)』不是要你否定受害的事實,也不是要遺忘曾經的失敗,而是放掉無能為力的錯覺,再次肯定能夠掌握的部分,and then make some difference from right here。

========

收到的 feedback 蠻出乎意料,該說這個團體有不同於以往的價值觀嗎?雖然好像符合當下的需求,但我不想憑空接受,免得以後又有誰後悔。

git commit -m ‘平等’

通常你會假設老闆這種生物,好歹要比我們小咖靈光,畢竟如果沒一點本事,怎麼爭取得過來。老闆們多少受到社會上權責觀念的規範(大概啦),萬一出事時會比小咖慘一些。然而,內心裡最好把他們當作平輩來看待,清楚認知到他們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軟弱,有時會耍任性耍賴皮,不靠譜不負責,有時會口不擇言情緒勒索;有時會顛三倒四需要照顧,有時也需要別人幫忙打開死結。雖然這樣說很是失禮,但不如把他們視為一種資源,聚焦在有幫助的部分(十之八九找得到,找不到就離職吧),然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回饋。『全心付出』這類幹話少講(通常你辦不到),『平等互惠』才是王道(我知道你在想什麼,不是利益交換)。三生有幸的話,可能成為互相拉對方一把的朋友。但切記,掌舵的永遠是自己,千萬不要把他們當作指路羅盤或人生導師看待,否則雙方都會非常非常的失望。

所以,如果現在不巧落在三生有幸的範圍,我心存感謝,同時謹慎以對。

========

老闆們常希望員工的動機純潔無瑕,工作是完全出於自願或開心,而這個自願或開心的地方『恰巧』跟公司或老闆本身的志業不謀而合。絕對不能有別的,比如說安全感或照顧家之類的,否則就政治不正確。但世事有多少比例會一舉中的盡如人意?問問這些老闆,他們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少比例是依照自願或開心來抉擇的?答案不言自明。

『開心不重要那什麼才重要?』老闆們近乎爆氣的問。難道你們沒想過,『要開心才能工作得好』,也是一種滑坡嗎?

坦誠。最重要的是坦誠。我講破了喉嚨,還好像我一直沒告訴你們似的。

git commit -m ‘追求’

前公司好友來訪,感覺他變了個人,真正的朋友你會打從心裡為他高興,前公司最值得留戀的也許是這些人。至於那些不斷在臉書牆上被緬懷的前朝點點滴滴,我試著同理,但原諒我,我只得到黑人問號。

就像屁孩一夜之間長大成人,在單個點上的賭氣、挑釁、扭曲硬凹都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連貫的邏輯和理智通暢的思路,即使談到不喜歡的事也一樣,這對我是個啟示。如果其他人無法看到這一面,那我便得到了好友的殊榮。

雖然他獨家的自癒方式我敬謝不敏,但能察覺自身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,都值得尊敬。

他說:『人生中總會有這麼一段無可避免的奇怪經歷嘛。』

『但宇宙這次的插手,我看不懂。』

『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?』

我知道自己又被問了一次同樣的問題。每逢十字路口,這個問題就會一如繼往的,透過不同的人被問出來。

『你到底追求什麼?』

我追求的沒有變,偶爾也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如我所願。所謂『受到宇宙的保護』(不是懲罰?),我同意一半。但要A給 Z?這次我真的完全看不懂。

2022/2

git commit -m ‘生存’

我曾被問過,有沒有任何一刻閃過想死的念頭。發問的人職業上看遍各種人間慘劇,但她並沒有對我這個看似養尊處優的人嗤之以鼻。

我用力想了想,沒有。萬一有也沒什麼好怕,說不定我更怕死。

喜歡採取『放下』策略的人,我只能說,沒被完整解決的問題都不會過去,一旦勸我放下什麼,我反而會十倍百倍的被那個問題吸引過去,所以還是省了這份心吧。

喜歡採取『感恩』策略的人,我並非對擁有的一切不感恩,但拼命盯著已經擁有的東西來提取安全感,就像溫水煮青蛙。解決每個問題對我更有效。

喜歡採取『檢討』策略的人,在此當下我也不確定該檢討什麼,至今能做的事大部分盡力做過。一定要檢討,只能說我對真實人性與人生的認識還是太過淺薄。

其一,他們說敏銳的直覺對我是種妨礙,我倒覺得應該善加利用。其二,有些精明人覺得自信心不夠強(我猜此處是指狼性),就等於開放任人擺佈,雖然我一向主張如實呈現,但演點戲讓妖魔鬼怪退散,也算防身。其三,成天勸你要維繫和平的人,其實超欣賞麻煩人物見縫插針來替自己創造舞台的行為,大腦天生偏愛與自己有所互動的對象,那就是為什麼許多父母更疼愛問題多的孩子。聽話的乖女孩沒糖吃,要超越表象看見潛規則,我對自己講過多少次了。其四,『不要讓別人的猴子爬到你的身上』,不要把他人的標準擺在第一,至少這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基本。『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』,古有明訓。

至於備受青睞的『正面思考』策略,正面思考不是萬靈丹,經常逃避現實或自我感覺良好的人,也都以為自己在正面思考。真的想奉行它,必須認知到正面的態度是一種『結果』,而非目的或手段。每件事都做對不一定會成功,但成功必定是因為做對每一次判斷和行動,以此為本允許樂觀的預期。成功是因為『合乎邏輯』或『對的因果關係』,而不是因為相不相信,搞錯因果關係總有一天會害了自己。

我所理解的正面思考,不是永遠往好處想,而是『公正的思考』。不偏不倚不樂觀也不悲觀,據實判斷。百分之百的無視負面並不等於成熟。

以『相信』為成功途徑的人,必然產生其他隱性的代價,而他們通常『相信』責任不在自己身上。把正面思考當作生存所需的人,最好審視一下,是不是哪裡剛好缺少什麼,才需要拼命強調?請不要像個傳教士一樣,把只服務自己的事物強加在所有人身上。

我既不打算扮演菁英,也不打算改變直面黑暗、直球對決的風格(不要跟正面思考混為一談!),那是能走到今天的基石。心臟不強的請斟酌服用,沒辦法隨便為了別人就改得四不像。表面的祥和從來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,有勇氣翻過衝突矛盾的山頭,才能看到另一面的風景。

比起對未來抱持美好的想像,『求生存』顯得更有力道。求生存本身就是最崇高的價值,不需要別的。於是我又回到了這裡。

『算了吧你這樣才不算求生存,求生存沒有不卑微的。你追求的是帶著虛榮的生存。』本來就沒有一言以蔽之的定義,你說是就是吧。如果怎麼做都有人不滿意,那就做自己吧。做自己不是為所欲為自暴自棄,而是要好好打理,讓自己這個老闆滿意自己才行。

基石確立了就有能做的事。有想做的事,或要求低一點有能做的事,都是生存的契機。能計畫未來,即使這個未來只到明天或週末而已,就具備脱出漩渦的能力。剛好我想得出幾件微不足道但能做的事。

現在,只能說是剛在雪山隧道裡取得足夠的視線,起身拍掉身上的血跡和泥土,站起來試著往前移動一兩步吧。

但願我能安然抵達彼岸。

2022/2/17

git merge year_2021
git push origin master

Hold Back. Refocus.

這是災難的一年,是該放下一貫勵志的語氣,重新衡量身邊事物的價值的時候。

大部分人不喜歡面對黑暗,只想馬上想想開心的事轉移注意力,或換種解讀方式,以為這樣壞事會自動過去,這從來不是我的作風。我一直是從黑暗中提取鬥志,與黑暗正面對決的人,第一步,當然是承認黑暗的存在。

我們太常被訓練用理性麻痺自己,冠上各種『高 EQ』『高自我效能』等名稱,那某方面摧毀我們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,直到我們對危險渾然不覺為止。就像我總是被告誡『要練習不緊張』,我能假裝鎮定,甚至主觀上沒有緊張感,但不能制止我的血壓飆到快要中風的數字。

記得有次跟飯友吃中飯,她說『我們正在一步步走進自己挖的墳墓。先是挖,越挖越深,然後自己走進去。』

當時我毛骨悚然,果不其然,過幾天她就從我的日常中消失了。

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

子女與父母是平等的,顧客與商家是平等的,user和stakeholder是平等的,部屬與主管是平等的,觀眾與創作者是平等的。

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。

宇宙不是為了嘉惠單方面而建立這些系統,而是要施與受兩方都受益。

只關心自己是不可能成立的。『只專注在自己身上就好』的想法,其實正來自現實世界的人際挫折,但完全的自我中心,只會更加深與環境的矛盾,反而創造更多的挫折。如果你的視野只及於自己,又怎能收集分析對自己最好的想法和做法?就像開車不看路上的其他車,以為這樣就不會被撞一樣。這是一個掩耳盜鈴的想法,如果真那麼奏效,又何需每天念念有詞的催眠自己。

只為他人付出也一樣。這是種成癮症狀吧。

平等互惠才是終極解,就算恐怖平衡也永遠是最好的。蔡康永說所有人際關係都是一種談判,即使是,也比往單方面傾斜來得文明許多。

在最有效的方向上貢獻

2020日劇都在開天窗邊緣,不過兩部爽劇竟然能生產出新一季。能成為長壽劇必然要適時提供新的意義,大部分觀眾看到的是能耐,我看到的是極限。

派遣女王和派遣女醫都以不廢話不結黨著稱,以獨立作業的工作性質為前提,但也可以猜出,那是她們迴避不擅長的領域,或成本過高項目的做法。比如派遣女王某一集,里中課長急需網路駭客,大前春子不但沒有立刻拿出萬能證照和人脈,反而嗆里中是在做夢。(大前春子最後兼作演歌歌手,算是走出舒適圈的最大突破吧)

而具備高超手術技巧的派遣女醫,在階級分明的醫療界,為了不讓人當棋子,放棄功名紅利選擇自由。萬一溝通甚至人際手腕成為團隊用人的最低門檻,或溝通本身就是核心專業,日漸複雜的職場有很可能讓她們失去優勢。

不過反過來講,她們只是非常清楚,在什麼方面能對自己和他人最有貢獻,寧願將有限的精神時間放在最有效果的項目上,無需一面倒的歌頌所謂的新模式,只要留下進化的窗口,可將大部分的努力聚焦在有意義的目標上,不是鉅細靡遺的緩解自己的焦慮和匱乏感。

奉勸所有習於付出的人,更珍惜自己的精力,並投注在真正有所值的人事物上,願我們都能真正重新出發。

獨臂刀王

現在我對這四個字笑不出來。
今天是我七週以來第一次試著用兩隻手打字,雖然能量有限,半打字半語音輸入零零落落的完成,但總算是個里程碑。

2020(惡靈惡靈)這不平靜的一年我也被颱風尾掃到,一個七星山小健行就摔斷了右手,摧毀了我從未住院開刀的完美紀錄。打字quota有限,重要的事先講。

  • 豪雨過後,即使放晴也不要立刻登山。 
  • 登山裝備要再三檢視,一定要用登山杖,一定要用登山杖,一定要用登山杖。
    『防滑』登山鞋,走泥土石子路用的,和走光滑石階用的,是兩種幾乎相反的設計,盡可能先preview路面。
  • 萬一出意外,至少徵詢兩位以上醫師的意見,只要先急診固定,閉鎖性骨折有一週左右的猶豫期,不要馬上被抓去住院,把握時間決定好要用什麼治療方式。
  • 健康是存款,運動和飲食習慣是存錢進去,工作、疾病和意外是提款出來。我慶幸自己有運動習慣(雖然不太勤勞),才頂得住檢查、麻醉、插管(對,全麻要插呼吸管)、開刀、打藥、住院這些摧殘,去年剛好練瑜珈,右手廢掉時左手能伸長一點(?)。我不曉得隔壁病床連開三次刀的病人怎能這樣活。
  • 醫師很忙,只能看重點無法顧及所有細節,不對勁要主動提出。每次回診我的開刀醫師就只看X光片,輔具歪了換藥忘了都是我再三反應才幫我安排。
  • 感謝工作夥伴的理解和救援,就算路過幫忙轉個瓶蓋也很謝謝,你們一向有所堅持,卻因體諒我而讓步,不符期待的只能以後再還。

關於工作我早有覺悟,社會上因出意外而失業的大有人在。今天放慢腳步,是為了以後能多走幾年,被拉黑也得泰然處之。證明自己可以在短時間內帶傷拼命,我不認為這值得。

誤解FAQ

  • ❌開刀完休息兩個禮拜就復原了。
    開刀完兩到三週是最苦的階段。
    開刀前後會有很強的腎上腺素,助你冷靜處理就醫住院、找資料、安排好工作和家庭,同時也讓你產生的一切如常的假象。
    術後兩三週,別人覺得你已經休息夠久了,但這正是腎上腺素用罄,回到黑暗現實的時刻,身體在瘋狂整修,右手一碰就像打翻檸檬汁一樣酸,所有生活瑣事需要替代方案,孤軍奮戰的左手需要練習,大腦卻期待原本的水準。左手常常過勞,各種高耗能活動讓我每天不到11點就睡死。

    骨折復原基本要六週,手術的作用是『reset』,長歪的拉正重頭來過,不是修好,也不能加快,黃金療法說穿了只有三個字:『不要動』。
    醫療界也喜歡行銷,市面上有『術後兩週提筆寫字或打鍵盤』的特例,但搞到要開刀絕沒有這麼單純,我的case是遠端橈骨骨折連帶尺骨莖突骨折,術後六週拆輔具,但還是半殘,三個月恢復基本轉動功能,一年才恢復負重。不信我說的看醫師說 https://heho.com.tw/archives/93362
  • ❌家人可以照顧我。
    家人不是專業看護,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不可能替我做所有事情。
    有個不知哪來的八婆説:『老公可以照顧你啊!而且你又沒生小孩,正好可以當貴婦』,想當貴婦你把自己的手折歪就可以當啦。
    例行家事只能請家人代勞,但洗衣曬衣買飯吃飯洗澡我都盡量自理,實在做不到才請他們來收尾。家人也在做著不熟悉的事,受傷生病的機率也在增加,請確定他們有先照顧好自己。

  • ❌壞人沒有同理心。
    壞人好人都可能沒有同理心。
    同理心就是成立在有相『同』經驗才能『理』解之上,光憑想像力本來就辦不到,只有父母能不了解你,卻包容你。社會勸人要有『同理心』根本神邏輯,不用互相埋怨,接受現實就好。
    說我不懂得向人求助?你知道把『有需要就來找我』掛在嘴上的人,通常都有更重要的事;有的還要我『在這期間多鍛鍊和充實自己(?)』。我當他們不是認真,但萬一他 really mean it,有個好消息,我司最近極力提倡要做『目標型企業』,揚棄『關懷型企業』,白話就是斷手也要以專案為優先,恭喜他們符合頂尖菁英的標準,這樣的菁英他當就好。
  • ❌坐公車捷運會被讓位。
    完全沒有。跟我搶位子的還變多。
    某天試著搭捷運,一個八婆帶著三個又高又壯(顯然不需要座位)的孩子,不排隊直接搶在我前面把靠近門口的座位都佔光,我只好進去坐很裡面的座位,下車時捧著傷肢讓大家很囧的讓路給我。
    所以我放棄,每天搭Uber。

發現我以前拒看的月薪嬌妻,原來不是省油的燈,用國民老婆的甜美微笑,包裝滿滿教訓人的劇情。但過去六週我家就跟平匡和害喜的美栗家一樣亂,而美栗的台詞正是我想講的。


要問這個意外給我最大的學習是什麼,那就是(自己和他人的)願望無盡,生命有限,努力要放在有意義的目標上,看起來很了不起但事實上多餘的事,不做也可以。

Keep Walking. Don’t Stop Evolving.

按照往例,再次以電影來開場。

『今天暫時停止』(Groundhog Day)這部經典電影上映的年代,網路都還在播接,線上串流更不在可見的未來之內。我還是屁孩時,只能搭爸媽去錄影帶出租店的便車,海撈一疊 VHS 回家看,可說是石器時代的追片行為。今年因為這部片被拿來做超級盃美式足球賽的 Jeep 廣告,再度引起話題。

故事是一個電視天氣播報員在旁蘇托尼小鎮進行了關於『土撥鼠節』的報導後,就開始被困在2月2日這天。全鎮的人只有他記得同一天不斷重複,起初他發現這個現象時,滿腔憤世忌俗和不耐,擺爛整人自甘墮落度過每一天,反正不會有任何進展,也無需負責;終於他連擺爛都膩了,嘗試一點一滴的改變,幫助別人、學習鋼琴和冰雕、最終還贏得了愛情,同時跳出了2月2日的無限迴圈。他困在迴圈裡到底多久?有人説38年,有人說8年就夠,whatever。當代的『明日邊界』也闡述了同一個概念,而且更加精彩刺激,但我偏好比較古典的選擇。大多數人不是阿湯哥和艾蜜莉,也不具備開不完的超強外掛。

不論是無法從土撥鼠節超生的播報員,或是每天被打爛一次的阿湯哥,原因都一樣,人生有未竟的功課。唯一能做的,是每一次重複中比前次多突破一點點,不停止前進,有一天就不知不覺走到某個里程碑。

過去一年不敢說充分聚焦,但埋首前進的結果終究也不算太差。

『如果今年還要跟去年一樣痛苦,你願意嗎?』我當下回答『如果必要,我沒什麼好怕的。』 其實我內心竟然想回答,我求之不得。無論是追求活著的感覺,或緩解盲目的不安,都好

這個階段是一個考驗,是能不能由快速衝刺,過渡到穩步向前的一個考驗。當悲憤和恐懼的燃料燒盡,終於來到心平氣和的階段,會不會我即將掉進自己的土撥鼠節,沒有足夠強烈的動機來驅策自己。

終結向下螺旋,就已有基本盤

世間萬物走向終局都是殞滅。

能維持現狀的人,必定默默做了許多看不見的事情。認為維持現狀等於不求進步,是沒搞清楚真相。人們終其一生不斷前進,不一定是為了增加額外的獲得,而是停止崩壞之必須。今天暫時停止的故事,除了在講因時間累積而走向幸福,同時也在強調,任何一點念頭上的轉彎,都有機會拯救你免於陷入向下螺旋,不需要驚世駭俗的洞見才辦得到。只要時時把握人生中這樣的轉機,無需時時準備絕望。

有些人常勸人要提早『準備』,是現在立刻放棄就不會白費力氣,什麼都不期待最輕鬆,所以提早換上一副好整以暇的心情?終局遲早會來,無需刻意迎接,坦白講我不理解他們在準備什麼,我認為盡其所能將自己維持在一個還有用處的狀態,就是最好的準備。

別用極端思維來維持動機

這個行業喜歡談『熱情』,甚至到了一種『熱情純粹論』的地步,你只能純粹的熱愛工作,不能為了養活一家大小,不能為了貪圖名利,唯一正確的是將工作熱情當作宗教般崇拜。

『熱情純粹論』是一種極端,而另一個極端則是『為了生存』。兩者都算不上健康。

心理學上有一種區分動機的方法,Obsessive Passion 和 Harmonious Passion,強迫式熱情與和諧式熱情。Obsessive Passion 的人認為他的世界裡一切都很危險,因此必須兢兢業業地求勝,排除所有障礙和敵人,否則活不了。熱情對他而言,是枷鎖。

Harmonious Passion 的人不同,他們爭取資源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達成『共好』,不但增進自我價值,也能成就他人,因此能夠自發性的付出,互相協調秉持善意來合作。熱情對他來說,是自由。

為何 Obsessive Passion 不能有好結果?『Obsessive』是個強烈的字眼,因為極端,所以扭曲,覺得急於求成甚至不擇手段才合理,這必然導向毀滅性的結果。Harmonious Passion 則隱含一種進退有度的概念,既然是『Harmonious 』就沒有任何走偏鋒的成分,是走向永續之路。

兩者都能成事,強迫式熱情容易短期奏效,在草創時期的努力,難免基於生存恐懼的情結。但要不仰賴負面情緒,進入良性的循環,如果沒有轉化成和諧式熱情,很難辦得到。進化必須是良性循環。

丟掉前一階段的策略來拓展新視野

雖說萬事起頭難,但守成更不易。憑單一動機 一路走到頂,遲早會耗盡動能。前進的路上,總有新的阻礙與新的機會,還有更多更廣的面向,靜待我們像撿拾寶物般的去收集。

以『堅持不懈』無法解決的問題,或許換一條路,或許回頭再戰,或許試試本來覺得不可能成功的方法,說不定就迎刃而解。

與其不顧一切的追求量與速度,或許該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,將焦點放在增加深度上,扎實中求進步,得到真正的啟發。無需一味追求效率,或是把效率當做藉口。

與其一直防患未然,不如大膽假設,看會有怎樣不同的突破。

既然能分辨惡意,甚至已經有能力與之周旋,或許該開放心胸接受善意的建議與幫助。

『違背本能』是不錯的點子。翻過矛盾與恐懼的山頭,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。如果覺得眼前的世界太狹隘,有可能是你太謹慎,或者太低估自己。

每過一段時日,重新評估自己

證明實力是自己的責任,通常留在既定印象裡比較節省腦力,也比較穩當,別人沒有餘暇或足夠的新的資訊來評估你,那是應該的。

無須刻意逞強,但也不要永遠停留在一個『新手覺得自己很弱』的無助心態,這不是輸在實力,而是輸在認知。試試能獨立做到什麼地步,定期更新對自己的認知,我想也是進化的要素之一。

依舊要感謝一些人包容我的極端,並以卓越的洞察力,言簡意賅的直指問題核心。未來要繼續拜託你們了。